远大前程:战后英国电影(1945-1960)
远大前程
今年的洛迦诺电影节将以“远大前程”为主题,回顾二战结束至1960年间拍摄的45部英国电影。自首届电影节以来,该电影节就对英国电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将最高奖项授予了查尔斯·克莱顿执导的《猎杀》 (1952年)。洛迦诺电影节的展映——包括几部将在洛桑展映的精心挑选的影片——旨在致敬英国电影的黄金时代和关键时期。
此次回顾展围绕战后电影中反映的英国身份认同与生活这一主题展开。展览聚焦当代叙事(时代电影和二战叙事除外),并刻意忽略了新浪潮电影和“厨房水槽电影”等当代电影运动。
虽然没有战争电影,但战争的阴影笼罩着人物的动机,塑造了城市生活伤痕累累的景象,以及其微薄而有限的欢乐。这一时期的英国电影展现了一幅充满悲伤和流离失所的景象。它们追溯了一个国家从冲突的废墟中重生,并在英帝国衰落的背景下,追寻着它蹒跚的重建之路。
《远大前程》描绘了一部扎根于现实却在类型、导演和形式选择上有所偏离的流行电影。虽然奇幻电影被刻意排除在外,但两种更受欢迎的战后类型——喜剧片和犯罪片——展现了英国电影和生活更大胆的一面。影片的选集也突出了外部视角,例如约瑟夫·洛西和朱尔斯·达辛,这两位被列入黑名单的美国人在英国电影业找到了庇护。
迈克尔·鲍威尔的两部重要作品标志着本届展览的开幕和闭幕。《我知道我要去哪里!》 (1945年,与埃默里克·普莱斯伯格联合执导)和《偷窥狂》( 1960年)展现了英国电影从集体到个人、从谦逊到放纵的转变。 《偷窥狂》彻底摧毁了电影制作人和观众的根基,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标志着鲍威尔职业生涯的终结——尤其是因为它所引发的强烈反响。
的确,尽管20世纪50年代末的英国流行电影充斥着暴力和性——而且理所当然地变得更加喧闹、浮夸、欢快——但与此同时,它也展现出极简主义的精髓。有时,一品脱啤酒泡沫中的一丝倒影就足以令人动容,例如在《奇人奇事》 (卡罗尔·里德,1947年)中,同样在洛桑大都会区度过大半生的詹姆斯·梅森,完美地诠释了英国电影及其杰作:存在主义、焦虑,以及某种宿命论。